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满意度 > 正文
阅读量: 1,250

我国景区门票价格研究综述

2017年06月23日 | 作者: adminlin | 分类: 企业管理满意度 | 

  景区门票价格是景区管理的一种简单、有效的调控和治理手段。旅游景区的门票价格是否合理,不仅仅反映出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情况和文明程度,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旅游者的出游选择,从而也牵动着经营者的经济利益,决定旅游景区最终的盈利空间。因此,学术界对景区门票价格研究普遍关注。

  一、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旅游门票研究历程


  (一)起步探索阶段。20世纪末以前,旅游景区的门票问题并未引起学者关注,这一阶段旅游景区是被视为公益性的福利产品,景区票价普遍不高。随着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的大范围的景区改制,有关旅游门票相关的理论探索兴盛起来,关于旅游门票价格的研究成果也日益增多。但主要是对国家政策法规、门票制作技术的阐述、门票制定的思辨性探讨等,试图分析景区门票价格上涨的利弊,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发表于价格类刊物,如《北京物价》、《价格月刊》、《价格理论与实践》等。陈光甫(1999),邓荣民、肖敏鹏(2001),张友生(2003)等对门票经济、消费者行为、消费者价格认同等方面有所研究,对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目标体系与研究方法等还缺乏较为深入的研究。


  (二)快速发展阶段。迈进21世纪,国内旅游经济骤然发力,旅游门票的研究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对门票价格的分析也百家争鸣,除定性研究之外,对定量研究的需求也相当迫切。在此阶段,学者们开始关注景区门票的定价原则,探讨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制定的科学方式。于蒙(2004)指出:旅游景区作为公共资源,门票定价的基础需要综合考虑旅游景区的投资、客源市场、居民收入、旅游消费支出等因素,尤其要考虑国民的经济承受能力。


  (三)巩固深化阶段。近年来,许多研究者注重将相关领域较为成熟的理论与研究方法运用于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研究之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体系,在研究内容方面取得长足进展。面对景区普遍涨价的旅游市场环境,研究主题逐渐转移到对旅游者的关注,从旅游者心理和行为角度探讨景区涨价对旅游行为的影响。杨美霞(2006)对张家界景区门票上涨前后的旅游者特征进行分析,发现门票上调后游客量的增幅有所降低,消费群体结构中,低收入层级消费者数量缩减,客流量也从原来集中的旺季逐渐向淡季移动。沈苏彦(2013)针对不同性别、教育水平和月平均收入的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尝试对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支付意愿进行研究。


  本文主要分析的CSSCI来源的19篇文章中,有9篇就来源于2010年之后,其研究主题也逐渐转移到对旅游者的关注上来,通过对资源环境保护意思、资源的公益性回归认同出发,对景区进行分类,并运用博弈论的方法或数学建模的分析对环境效益、旅游者作为消费者的支付心理和消费者行为探讨景区涨价对旅游资源环境以及旅游行为的影响。


  二、我国景区门票上涨的主要原因


  (一)景区门票价格上涨的利弊。李小康、耿超英(2000)认为,旅游景区门票涨价不仅可以提高景区的经营收入,还可以缓解管理资金不足,同时亦能促进旅游景区发展;黄金火、陈秀琼(2005)从博弈论出发,认为我国要对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进行免费开放实行公共权利是有一定困难的,要实现正和博弈是很难的,如不加以有效约束,最终会酿造“公共悲剧”;顾海波、孙学敏(2005)应用系统动力学基模分析方法提出游客增长上限基模的概念,认为红色景区免门票政策最终不利于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提升和国民旅游需求的增加,国内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从2003年开始逐渐上涨,形成一股“涨价风”。王景露、石青(2003),柏杨、王超(2005),张朝枝(2005)等学者对“涨价风”提出警告与质疑;张文菊和杨晓霞(2007)认为,旅游景区的门票价格是一把双刃剑,过高会打击游客的旅游积极性,过低会影响景区的生存发展。刘锋(2012)、李宁(2012)、汪德根(2015)等人先后从公众福利和景区资源准公共性的角度,提出门票价格的上涨并不能限制人流,也未必能提高其服务质量,并一致认为景区公益性回归的必要性。


  (二)景区门票上涨的原因分析。目前,我国一些景区门票持续涨价已超出国际通行标准,引起旅游学界广泛关注。学者对门票价格上涨的原因进行思考,向荣(2005)认为景区门票价格上涨的实质原因在于景区管理体制的相对滞后性,及由此而导致的过度商业化经营行为,终极表现便是景区门票价格的上涨;曹国新(2005)从成本角度出发认为:景区的成本有不断膨胀的性质,会持续积累涨价压力;戴继洲和徐升艳(2006)认为:门票价格上调的最本质原因是产业的不成熟造成的;刘名俭、甘雪娟(2007)从旅游门票收入经济化、旅游景区资源垄断化、门票价格管理多头化、景区经济收入单一化、调价听证会未合理化、国民假日过度集中化等方面分析门票涨价的内在原因。王华(2008)等人认为景区门票价格上调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垄断性;黄秀琳(2011)着重分析引起世界遗产地门票涨价的四种外部诱因:对遗产价值观认知的错位、遗产归属地政府夸大旅游业对GDP的贡献、遗产保护资金来源单一,以及市场型景区门票价格高位的冲击;李飞、何建民、李玲(2013)以2002~2010年重点监测的59个公共资源景区数据为基础,提出调节客流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管理机构利用景区强大的市场势力实行垄断定价的借口;牛海燕(2013)认为,旅游资源稀缺性、投资运营成本、景区归属、市场调节、政府调节、服务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景区门票价格的重要因素;汪德根(2015)认为问题的本质并不在于价格高低,而是体制机制的安排。


  (三)景区门票定价原则及机制。更多学者开始关注景区定价原则和基础,探讨门票价格制定的科学模式。时慧来(2006)认为,票价制定既要考虑其实际投入,更要注重无形资产价值,还要兼顾游览景点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郑玉凤、龙晓丹(2011)等人认为景区门票价格虚高、上涨过快只是表面现象,门票价格的合理与否根本原因在于门票价格的定价机制,不能单一的从某个方面评价景区门票的高低;曹宇飞(2011)提出定价机制的运行和管理措施,用以解决我国景区门票价格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李宁(2012)将社会价值的指标引入准市场的竞争机制,结合产业经济学的概念完善价格听证机制,公开定价机制从而使相关各方达成和谐共赢的均衡格局;雷宏振、邵鹏、雷蕾(2012)结合杭州西湖景区案例对多目标门票定价机制进行了动态综合研究,通过建立景区基于利润最优目标、生态承载力目标和社会福利最优目标模型,证明了当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时,景区应该以产业利润最大化来制定门票价格。


  (四)定价模型的研究。学者们引用不同研究领域的知识,结合具体案例,构建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定价模型。景区门票价格分为理想和非理想状态。田喜洲等(2007)认为构建模型可以对门票价格进行有效定位;顾海波、孙学敏(2005)为了突出旅游资源的公共性,应用系统动力学基模分析方法;郭强等(2010)通过构建单阶段定价模型和多阶段定价模型来获得最优门票价格。张明新、姚国荣(2008)认为景区门票价格涉及两个主要利益相关者:景区管理者和旅游者,构筑博弈模型,并计算出该状态下景区产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质量,在实践基础上提出改善这种逆向选择所导致的市场运行低效的策略;庞林(2008)结合条件价值法(CVM)的经济学原理和消费者支付意愿(WTP)分析如何科学制定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禹贡、刘远征、胡丽芳、何慧、张河清(2014)对广州塔和白云山溢出价值量度表制作成问卷,并由此建立了标志景区溢出价值景区标准价值的定价模型,提出标志景区基于何种定价类型取决于模型中的溢出价值影响度。


  三、展望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门票对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不少有价值的成果。当前,国内对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上涨原因的研究还是主要集中在景区门票价格上涨的利弊、景区门票上涨的原因分析、景区门票定价原则及机制、定价模型的研究、相关利益群体关系研究以及其他对策研究等几个方面。


  未来相关研究应注重结合经济学、消费心理学、环境学、社会学、地理学、交通运输、城市发展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构建不同类型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者应采用系统的研究方法分析旅游地资源保护、物价水平,客源地收入水平、教育结构,景区融资渠道、管理细分等影响环境及价格的因素,综合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博弈论、CVM技术、消费者意愿等科学理论与方法,进一步完善科学的系统定价模型研究,在研究景区门票涨价问题上,把各种价格因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量化,全面综合测度不同类型旅游地的特征,逐步建立一个科学可行的景区分类,找出其共性和差异,、建立权威评价机构并设定公正的评价方式,使门票策略成为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景区也可以在关注经济利益的同时突出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使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想获取更多信息,或者咨询相关业务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SMR_gz

或者扫描下面二维码


微信平台二维码-50.jpg

好文章就要一起分享!

更多